作文经验:一步一个脚印练好高考记叙作文
一步一个脚印练好记叙文
“我追求的课堂有两点:一是一定要有用,解决学生存在的核心问题;二是我都是借班上课,因此不会面面俱到,我会从一个小的问题点切入。”
王玉强老师在《深度教学》中说的这句话对我有很大启迪:以前讲记叙文,我总是把在每节作文课上都把记叙文的写作要求重复一遍:详略要得当,描写要生动,情节要有波澜……
但收效甚微,学生下次交上来的作文仍然是同样的问题:描写干瘪,详略不得当,情节平直……
看到王老师的话,我决定学着每节课解决只一个问题,做到每节课都有效果。
第一节作文课,我先给同学们展示了几篇典型的记叙文,让他们了解记叙文的大致写法:详细记叙一件事或几件事来说明道理或者抒发情感。
第二节作文课,写一个片段,使之具有画面感。但是学生写得仍然很干瘪。于是我又拿出两节课来分别练习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不少学生写出了精彩的片段。如外貌描写:
听见敲门声,我忙放下手中的零食去开门。打开房门,印入眼帘的是我思念已久的爸爸。他的头发有点蓬乱,但是又很油腻,上边有一层尘土;皮肤晒得黝黑,下巴上是乱扎扎的胡子,身上的那件蓝色衬衣也满是褶皱,手上提了一个脏兮兮的行李包,瘪瘪的。开门的一刹那,我从他充满血丝的眼里看到一丝喜悦的神情。我的心狠狠的抽动了一下。(高一14班包健)
坐在公交车上,在百米之外遥望家门口,总会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瘦小的身躯在焦急的张望,稀疏的白发被风吹得蓬乱。我一脚跨下车,走进妈妈,她蓝黑色的上衣上还粘着几片树叶,头发上还有几根草屑。(高一14班徐晓宇)
如动作描写:
昏黄的灯光下,戴着老花镜的母亲在缝着开裂的衣服。细小的针孔好像在故意跟她作对似的,怎么也穿不进去。只见她把线放到嘴里抿了一下,用手一捏,一转,高举着放到灯下,身子微倾,把线对准针孔一按,终于穿进去了。她拉动线,在低端打了个结……(高一14班宋丽芸)
回到家里,没有见到母亲,于是便到地里去找她。刚到一个下坡路,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母亲正推着独轮车在步履维艰地移动。她双臂微弯,头微微低着,额头上的汗珠滚落下来,滴到车子上和车子下的泥土里,双脚不听使唤地左右乱移。从车子低端的缝隙望去,母亲的双腿也在微微打颤……(高一15班程化振)
如语言描写:
一群农民工在等车回家过年。他们手里提着,肩上扛着,大包小包的东西。他们黝黑的皮肤中是岁月的痕迹和生活的艰辛,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笑容,大声地交谈着,显出兴奋、喜悦、激动。“小三子,这次回去盖几间瓦房,再娶上个婆娘,以后干活都有劲咧!”一个长相粗犷的中年男人对一个年轻人说。年轻人害羞地挠了挠头。“给你爹带的药都拿好了吗?”“拿好了,听城里人说,这药可管用了,等俺爹病好了,俺干活也没啥担心的了。”一个带着眼镜长相斯文的青年说……(高一15班徐宁)
用上修辞能让描写更生动,所以让学生在写片段的时候有意识地运用到修辞:
房间的闹钟接连响了好几遍,都被我优质的睡眠过滤掉了。(高一14班江乐)
爸爸走路走得很快,我搂着爸爸的头,就像一只松鼠抱着一只坚果一样。(高一14班任国栋)
他踮着脚尖,用力地向我们挥手,彷佛一棵在狂风中摇摆不定的树苗。(高一14班沈扬)
我看她摇晃着向我走来,像只南极的幼企,又不倒翁一般只摇晃而不倒下。她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嘴里溢出一声“姐姐”,稚嫩的声音传来,软软糯糯的。(高一15班高贵芝)
通感把童音写得很形象。
接着,趁热打铁写了两个综合片段,让学生把多种描写方式充分利用起来,在加上适当的环境描写,使一个画面定格,夸大细节:
记得我六岁那年,天气非常冷。池里的水经过一夜全都变成了冰,满满一池,像要把池子撑破似的。而此时家里停了电,也没有炭。我在被子里蜷缩着也觉得冷,于是爸爸用木炭生起炉子,让我暖和,自己便出去了。我觉得暖和了一点便出去找爸爸,我看见他把手浸在冰冷的水里洗菜,水里还能看见冰。爸爸的手红的有点发紫,并不时用嘴往手上呵气。这时爸爸看见了我,让我快进屋暖和便又低头洗。我含着泪进了屋。过了一会儿爸爸进了屋,我看到他的手好像流了血,但脸上却充满了笑容。这幅画时不时在我脑海里闪现。
看到学生写得还不够细致,于是用了一节课让所有学生一起来修改这一段,“用一节课的时间,解剖个案,让全体学生都能提升一步。”用王老师教给我们的诀窍:截取生活片段=场景+细节+抒情。最终综合出一个片段:
记得我十六岁那年的冬天特别冷。夜里北风怒号,像要把屋顶掀起来似的,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我听见了父亲屋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我知道父亲又得起来赶早市卖菜了。
我摸了摸冻得冰凉的鼻子,看到窗户上结了厚厚一层窗花,树上挂满了冰渣,树枝在风中呜呜作响。父亲走进我这间屋,我像只小刺猬一样瑟缩在被窝里,用乞求的眼神看着父亲,说:“爸爸,我们今天不卖菜了好吗?”父亲看了我一眼,说:“不卖菜,你奶奶的医药费怎么办呢?今天你在家,我自己去吧。”说完,父亲用木炭生起炉子,自己便出去了。
我觉得暖和了一点,便出去找爸爸。池里的水经过一夜的狂风怒吼,全都变成了冰,满满一池,像要把池子撑破似的,我看见他把手浸在冰冷的水里洗菜,水里还能看见一块一块的冰。爸爸的手红的有点发紫,并不时用嘴往手上呵气,把手放在脖子里暖和一会儿。突然,父亲的手猛烈抖动了一下,有血珠从手背上流出来,料是被冰割破了。这时爸爸看见了我,说:快进屋,外边冷。”然后低头继续卖力地洗那些沾满污泥的萝卜。
我含着泪进了屋,想起父亲在我五岁时夜间背我去看医生,想起我十岁那年父亲外出打工回来后的沧桑,想起父亲在我十二岁那年送我上初中时候眺望的眼神。我忍不住嚎啕大哭,走出去对父亲说:“爸,今天我跟你一起去卖菜!”
环境描写渲染出冬天的酷寒;细节描写中加上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更加细致,运用比喻写活了瑟缩的自己的样子;最后更细节描写接着着写。
从上边这个片段,让学生体会到:除了详写的片段之外,还要写“排比段”构成的“碎生活”,于是布置写一个这样的片段:
他想老母亲慈祥的眼睛里含笑的泪光,想老母亲粗糙的手端来的一碗清粥,想老父亲微驼的背是不是再也承载不住风雨,头上是否又多了几绺银发。他们脸上的岁月的沟壑是不是越陷越深,门前的树是否长粗了,而他小时候刻的字还在不在,那一簇月季是不是到了秋天也不肯掉落。这些他都想知道。(高一14班董文芝)
片段写好之后便开始着眼整篇作文的写作,第一篇作文《生活告诉我》,训练王老师详细论述的“1+1+1”模式。有的学生用“横式”,有的学生用“纵式”,写了三个事件。问题是有的学生三个事件之间没联系,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心,于是,训练学生“根据中心选取素材”,直到把作文修改好。
趁热打铁,第二篇作文写《牵挂》,重点练习挑选典型而新颖素材的能力。写这篇作文,以往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写父母打电话给自己说多穿衣服好好吃饭学习不要太累,回家后父母说你不在家的时候是多么牵挂自己。我便引导着学生选择不同的素材,让他们知道,还可以写自己看到的父母、爷爷奶奶们是如何互相牵挂,用细微的动作,展现那种深沉的爱。于是有学生写:
父亲是跑长途的,每逢父亲出差,母亲在家里总会睡不着,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时不时掀开窗帘,看看外边是否刮风下雨了。如果到了下雪的时候,她更是坐立不安,整宿亮着灯。
妈妈时常想把姥姥和姥爷接来住,但他们总互相推脱,只让其中的一个人来,说不放心家里的牛羊。来了之后,总会一个人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没待几天便要回家,说是在这里住不惯。(高一14班文杰)
有的学生甚至有更好的构思:牵挂从未分离已开始,写分离时候的依依难舍。
记得当初我出门打工儿子眼中的泪光,努力咬住的嘴唇,紧紧地扯着妈妈的衣袖,轻轻地抽泣,就像一只找不到回家路的小牛犊,坚强却又无助。
用的是回忆的形式。这个学生更用“梦”的形式,写出了对家人的牵挂:
我在车上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亲人身边。儿子搂着我的肩膀,眼中的喜悦不言而喻,妻子拉着我的手,脖子上带着我给她买的金项链,母亲笑呵呵的坐在门口看着我们一家三口。
第三篇作文《留在心底的风景》,核心部分便是练过的详写那一段,然后再加上“碎生活”。
学生写得不错,但问题又出来了:结构太平直,不够波澜起伏,于是给了学生一个参考结构,让学生修改自己的原作文。
小时候,我总是骑在爸爸的肩膀上……
可现在……
就在那天晚上,我明白了,找到了答案。(重点描写的画面)
想起……..(碎生活,一个个小片段)
爸爸的爱,一直都在。(这幅画面,留在我的心底,成为永不褪色的风景)
又出现了新问题:详略不当,前两部分写得太长,铺垫太多,核心段落却不突出了。有的学生甚至没写核心段落或者写得不像“风景”,对话太多而其他的描写几乎没有。于是,指导学生压缩前边的铺垫,扩写核心段落,终于写得像样了。
至此,学生的记叙文已经写的可以了,为了提升他们的水平,使之更有文学味,受王老师“纵式”结构记叙文中的举例《见证》的启发,也让学生写了一篇《见证》,要求是必须以物为线索。有的学生以老槐树作为线索,老槐见证了村庄的无奈变迁;有的学生以葡萄藤为线索,葡萄藤见证了“我”跟爷爷在一起的生活;有的学生以石榴树为线索,石榴树见证了奶奶对“我”的爱;有的学生以家中的灯光为线索,灯光见证了我对家的牵挂和感到的温馨;有的学生以一把灰伞为线索,灰伞见证了母亲对“我”的爱……
从一个个小的问题切入,一步一脚印训练记叙文,也许比漫无目的写,成效更大。
【深海网作文频道https://www.shenhai5.com/zuowen】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szw/175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