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能够考上武汉大学?”这个问题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为什么我没有上一个更差的学校或者甚至上不了大学;二是我为什么不能上更好的学校比如清华北大。在没有学习社会学之前,我可能会觉得是个人的智商高低和努力程度决定的。但是学习社会学之后,我觉得这在个人因素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因素在发挥作用。
家庭因素
我的家乡在湖南某贫困县农村,我是留守儿童。2002年,父母就外出务工。2005年,我6岁的时候,外出打工的父母把我接去他们工作的杭州市上学,并在那里读完了小学六年。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我们才会回家,因为家里还有一个奶奶。
我读小学的时候,我父亲托了关系才把我送进当地的一所公立小学读书。我父母从来不管我的学习,因为他们工作很忙,而且他们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是租当地人的房子住,走路去学校大约要十分钟。记忆中我们搬过两次家,都是因为我上学的问题,学校搬家,我们就跟着搬家。我从上小学第一天起,就是自己上下学。我父母对我学习最大的关心也只是问一句:作业写完了没。也不会检查我的作业,更不会和我的老师联系。小时候我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有读大学才能有出息。”因为从小就在这种强烈的期望下长大,所以我在学习上形成了一种责任意识。学习从来都是自己的事,上课必须认真听才会做作业。我在小学时的成绩能排进班里前十,但也不算拔尖。
读初中后,我一个人回老家读书,先是在姑姑家寄住一年,然后就一直住校了。从初中到高中,也是六年,完全是放养状态,没有人管我。我父母只负责给我打生活费,我从初一起就自己有了银行卡和手机,自己管钱。我的成绩一直不错,尤其是高中时,一直都是文科年级第一。逢年过节,我爸的一大乐事是领着我去七大姑八大姨家串门,听着别人的夸奖。尤其是我高考成为我们县城的文科状元,十里八乡都知道了,路上遇到一个熟人就要说“这人家的女儿厉害”,我爸也是非常自豪。这些自豪也是我的一大压力,我时常害怕自己维持不了我父母的荣耀,但也是动力,让我更加努力。
在杭州,我们居住的地方算是城中村,里面有很多和我们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农民工。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群体。这个圈子里,有一些是老乡,也有一些是同一个工厂里的同事,大家形成了自己的关系网络。我父亲就是通过这个关系网,认识了本地公立小学的一位教美术的老教师,给这位教师送了一些礼,然后才让我进了那个小学读书。这算是为数不多我父母的社会资源在我学习上面的帮助。事实上,小学的经历让我回老家读书后,相比家里的学生,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我父母辛苦打工挣来的钱,大部分是花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上,吃饱穿暖是不愁的。然后就是我上学的学费、文具用品之类的教育支出。此外,还要存一部分钱,来建新房,来取代那个老旧的木头房子,当然盖房这件事还是在我高中的时候才完成的。
其他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我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上大学之后,我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劣势,与大学同学相比,我缺乏许多资源。第一是经济资源,我父母给我的生活费可能只比基本生活需求多一点点,所以在吃和穿方面,以便宜舒适为主。第二,社会关系方面,底层的家庭大多为了生活奔波,没有什么浪漫情怀,也不会说什么好听的话。所以在社交方面,我不太擅长。另外,我的高中同学大多是二本,能够上武大的,这几年也就我一个,所以当别的同学说有困难可以找别院系的高中同学帮忙时,显然我是没有的。在我们家,我是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也是第一个有望通过教育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我与我们家其他的同龄人,其实已经开始产生了差异。所以我能够从我原有的社会关系中受益的已经非常少了,相反,我可能会被要求成为我原有社会关系的帮助者。第三,在文化资源方面,当我在大学面临的种种抉择,比如说选专业、选择读研或者工作等,只能靠我自己来判断,而得不到父辈的帮助。
总而言之,家庭继承资源方面的不足,一方面限制我考取更好的大学,另一方面,让我产生独立意识,这种独立意识帮助我在学习上对自己负责。
学校因素
接下来说一说我的学校因素对我考上武大的帮助。
我之前说,我的小学是在杭州的一所公立小学上的。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不错。硬件方面,学校有专业的塑胶跑道,有体育器材室、做生物实验的实验室、图书室等。而我家乡的小学,在我读高中时才修建第一个塑胶跑道,其他就更不用说了。软件设施方面,我读的小学,老师们也都非常专业负责,一律是年轻教师,普遍在三十岁左右,也有二十多岁的实习教师。学校每年会有一个奖项是专门为那些家庭贫困且学习优秀的学生设立的,我几乎每年都能拿到,除了一本荣誉证书之外,还有很多奖品,比如书包、几大盒水笔,十几本精美的本子。
初中回到老家的县城读书,相比起家乡的学生,我是有一定优势的。我读初中时,县里的学生还是很多的。每个班六七十个学生,一个年级有十四五个班。那时候县城里还只有三所中学,一中只有高中部,二中有高中和初中两个学部,三中只有初中部。我初中是在三中读的。这所学校人才济济,几乎从一中高考出去的都是从三中来的。大家挤破头都想进去,即使这所学校硬件设施非常烂。只有两栋楼,一栋是纯粹的教学楼,还有一栋是一半宿舍楼和一半教学楼,兼一间小食堂。全校只有两个厕所,还都是旱厕。直到我毕业还没有修建塑胶跑道,每次运动会的时候运动场上都风沙四起。女生宿舍是两大间教室改成的,每个宿舍里住着二三十个人。
二中的硬件设施虽然不错,但是学校管理混乱、升学率低。我就读的三中,管理比较严格。教师资源分配上,极端分化,尖子班的老师对学生非常负责,上课认真,班主任更是面面俱到,但差班的老师主要任务就是管好学生,不让他们惹事。初中我大概在班级前五,年级前四十以内徘徊。不差,但也不拔尖。初中这个时间段更多的还是靠自己学习,而且全县的优质生源几乎都集中在了一处,竞争激烈。
高中我进入了一中,是我们县城里最好的高中。它的硬件设施还是不错的,有塑胶跑道,篮球场,超市,单独的宿舍楼,三栋教学楼,还有一栋科技楼和办公楼。升学率上看,一本每年能上五六十人,二本200多人。全校应届毕业生近千人。清华北大就是一个梦,除了我的上一届学长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进入清华大学之外,基本上近十年都没有出现过了,北大据说还从未有人考上过。
高中第一次月考,我一举拿下年级第三,这是一个惊人的转折。随后我受到了各个学科老师的重视。在之后的考试中,我一直在年级前三的位置,文理分科后,我在班主任的劝说下,选择了文科,之后除了有两次考试没有考到年级第一,其他大考都是年级第一的位置。
上一届我们学校通过农村自主招生考试,考进了清华。所以这一届学校也打算通过自主招生来敲开清华北大的校门。我作为学校重点培养对象,也是各种资源往我身上砸。生活方面,我是一直住校的,高中班主任给我安排了2人间的宿舍,还让我自己选舍友,并且时常和我谈话,关心我的起居。学习上,我一旦哪一门发挥失常,各科老师就会单独找我谈话,给我免费讲题,开导我。课外,班主任还为我争取到了很多活动机会。比如说,北大培文杯的作文竞赛,在班主任的一再要求和鼓励下,我参加了中文和英文的两项比赛,英语作文进入了复赛,然后又到北大参加决赛;全国高中生夏令营活动,就是让贫困县的高中生食宿全包去大学生活一周,我是我们县的三个名额之一;县城电视台的采访、国旗下讲话、学生代表发言,都给了我很多锻炼机会;每年的助学金,我总是拿第一等;每次安排座位,班主任定下规则,按照名次排名来选座位,我总是第一个选座位的。可以说,我拿到了我们这个资源不多的县城中学的大部分培养资源。尽管我没能拿到自主招生的资格,甚至在第一轮资格审查就被刷下来了。但我还是以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考进武大。我那一届的成绩算是我们学校几年来比较不错的成绩了。
分析一下学校因素对我考上武大的影响。
第一,我觉得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中学的生源流失带来的影响。
我们县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教育水平在全市也是比较落后。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当做农村中学。初中毕业后,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去市区读书,大量优质生源流失,我们学校学生的竞争压力其实是要小一些的。所以即使我初中毕业考试排名全县第31名,却在第一次月考中就进入了年级第三,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努力,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影响。
第二,农村中学的教学资源有限,效率最大化的分配模式是我能考上武大的最大因素。
我能够考上武大,与学校的重点培养脱不开关系。比如说,我之前说的我班主任对我的重点关注,都在有形无形中激励了我,锻炼了我,让我变得更优秀;还有教师资源的分配,我们班的各科老师都是年级里最优秀的,尤其是我的英语老师,可以说是我遇到过最厉害的英语老师,我的英语成绩就是她一手提上来的。我们在农村中学里,受到的关注与培养往往是在学校里顶级的,而去市里读书的学生,先不说适不适应城里教学模式,他们所受到的关注不可能比我们多。这是我的一大优势。
这是农村中学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所做出的的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实现了资源分配的效率最大化。相应的负面效果是,缺少了公平,学校产生了两极化。少部分尖子生拿到了绝大部分的资源,所以能够非常拔尖,而大部分学生都是中等偏下。就比如,我们这个文科尖子班,高考成绩我排到了全市前十,然后就断层了,一本只有几个,而且都是很普通的一本,二本占大多数,也有好几个没考上二本的。
因此,从学校因素来看,我能够考上武汉大学,也是教育不公平导致的,只不过我是作为既得利益者罢了。在农村中学有限的教学资源里,少部分尖子生得到了大部分的资源,他们能够考上重点大学,而大部分中等偏下的学生,只能够考上普通的大学或者直接高中毕业外出打工。这是整个农村中学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的效率最大化的选择。
国家宏观政策因素
最后,从国家宏观政策来看。近些年来国家对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更加关心,虽然我不是因为自主招生考试进入的武大,但是一开始我确实是奔着这个政策去的,在这个过程中也让我见了不少世面,视野更加开阔。同时,作为来自贫困县的学生,在报考一些学校时,有一个政策可以减免10分,我也受到了这个政策的帮助,才来到武大。这可以说是宏观政策对教育不公平问题的缓解。但是,真正能够受益的农村学生,其实并不多。
综上所述,除了我个人的因素之外,我能够考上武大,还有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我的家庭、学校、国家政策等。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学生,我确实知道考上大学的不容易,我的高中同学,还在能不能考上一本或者能不能考上大学的问题上挣扎时,我大学同学的高中同学却在纠结到底要考清华还是北大还是出国。直到我上了大学才体会到这么明显的城乡教育差异。之前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的许多高中同学明明很努力,早上6点起,晚上要学习到12点睡觉,抓紧每时每刻学习,但还是只能在二本线上挣扎?是他们不够努力吗?是他们不够聪明吗?
我想,这不仅仅是个人因素,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结构性的因素在起作用。就像,我能够考上武汉大学,也不仅仅是因为我更聪明或者更努力。个体是在社会结构下生存的,要想改变农村学生的现状,个人本身要努力,然而外在的因素,如最基本的制度公平(包括中高考的统一考试)、最基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需要保障。(作者李湘梅武汉大学社会学本科在读)
责任编辑:黄晓冬
<!–article_adlist[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article_adlist–>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edu-news/gaokaonews/275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