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小长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西天目山游玩。来到天目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绿,巨大的山体就像一道绿色的屏障,层层叠峦,疏密有致。清泉飞瀑蜿蜒着,清澈甘冽的水流淌着,一路上唱着歌儿,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那天天下着小雨,雨中的天目山散发着一种潮湿清新的气味,让人心旷神怡。
我们住在山脚的禅源宾馆,第二天清晨五点半就被几声鸟叫惊醒,雨已经停了,晨光透过窗帘把房间照得微亮,拉开窗帘,远处的山上腾起一团团白雾。我们吃过早饭,天居然放晴了,还出了太阳。我们赶紧背上水和干粮顺着禅源寺背后的一条小路向山上走去。
山上静悄悄的,只能听到潺潺的水声,路两边是各种花草、树木,雨后的枝叶显得格外青翠,再配上红的、紫的、黄的小花,更加可爱了。路过三里亭、伏虎瀑、到达七里亭,一路上只看到两个看山的人。爬呀爬呀,天气出现了大雾,到处是白茫茫的,十几米外的人就看不清了。我一个人跑在最前面,只听得见妈妈后面焦急地喊:“慢些慢些,小心!”突然就想起了大诗人王维的一首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于是就大声念给爸爸妈妈听。爸爸听了,拍手叫好:“儿子,真有你的,这首诗用在此处真是绝妙的不得了!”本来只是偶然想到,顺口念念而已,听爸爸这么一说,不由得意起来。
妈妈是语文老师,决不肯放过“教育”我的机会,虽然喘着粗气,还不忘记考我:“小然,你倒说说妙在何处?”妈妈可不容易“糊弄”,我赶紧调动所有的脑细胞,细细体会了一番,才敢小心翼翼地回答:“首句‘空山不见人’是直接描写山中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您看,现在山上人不多,加上大雾,可真是‘不见人’了,至于‘但闻人语响’就好说了,这儿除了我们三人的说话声,可没别的声音了。”
没等妈妈评价,爸爸就帮我补充:“说得不错,尤其第二句是以不多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呼呼响的风声、潺潺流水声、鸟鸣虫叫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和现在的情形十分吻合。”爸爸说着又开玩笑般冲妈妈喊:“老妈,我们说得不错吧?”
“只说对了一半!”老妈发话了:“前两句确实比较贴切。不过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与现在早晨的风光可是大相径庭了。”我和爸爸只好遗憾地撇撇嘴。
妈妈平日里号称是诗词爱好者,看到我们这么“不谦虚”,干脆停下脚步给我们上起了“课”:“王维真不愧是个大家,《鹿柴》一诗短短二十字将山景描写得静美,可谓‘诗中有画’啊!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他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显然,老妈同志已经陶醉在诗中不能自拔了。
一路说一路走,不知不觉来到一个亭子,亭子左右和亭前三面临深谷,险峻的山势被众多高大粗壮无比的金钱松、柳杉覆盖,翠色连绵。一阵风吹来,林涛阵阵,与林间鸟儿的啾啾声,偶尔响起一些不知名的小虫叫声,像是奏响了一首美妙的协奏曲。火辣辣的阳光,浅浅地投在枝叶缝隙处,看起来格外的美。
我们走走停停,一会儿拍照留念,一会儿用山泉洗脸,用了大半天的时间才到山顶,在山顶的气象站里吃了午饭就匆匆下山。
山里的傍晚好像来的特别早,才五点钟,树林里就有些暗了。一片余晖穿过树梢,斜斜地射了进来,那斑驳的光影下的树啊草呀,不再那么苍翠欲滴了,而是绿中带点亮,仿佛有人为他们描上了金边似的!我猛然发现:这不正是“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吗?和妈妈一说,妈妈也连连点头,夸我是个有心人。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wtc/xiejing/256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