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手抄报

天下国家手抄报七年级

admin 手抄报 2020-04-21 18:35:18 茅以升李四
%title缩略图

手抄报,是指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纸为载体、以手抄形式发布新闻信息的报纸,是报纸的原形,又称手抄新闻。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天下国家手抄报七年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天下国家手抄报七年级

%title插图%num

  天下国家手抄报七年级

%title插图%num

  天下国家手抄报七年级

%title插图%num

  爱国故事二则

  1.茅以升:造桥炸桥皆因爱国

  1911年,15岁的茅以升升入唐山路矿学堂攻读土木工程系。那年秋天,辛亥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很多青年学生投笔从戎,血气方刚的茅以升也跃跃欲试。就在他进入大学后的第二年,孙中山来到唐山路矿学堂演讲。听了孙先生的精辟言论,茅以升更加坚定了“工程建国”的道路。从那以后,茅以升学习更加刻苦,每次考试,都名列第一。五年内,各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这在唐山路矿学堂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之后,在清华学堂的积极努力之下,茅以升被官费保送到美国留学。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茅以升极其优异的成绩让学校的教授大为震惊。

  1920年初,茅以升登上远洋轮船,毅然返回自己的祖国。1933年,出于浙赣铁路兴建的需要,钱塘江必须要架设一座大桥,但是国内的技术人员认为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几乎办不到。这时有人想起了桥梁专家茅以升。在浙江省的邀请下,茅以升辞去所有的教职工作,担任了钱塘江桥工委会主任委员、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职务,邀请了康奈尔大学同学罗英任总工程师,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在修桥期间,碰到了重重困难,在茅以升的带领下,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保证了大桥工程的进程,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整个工程就到了收尾的阶段。当时淞沪抗战正在吃紧,日军飞机经常来轰炸,在上海保卫战打响的第二天,三架日军飞机来工地轰炸,当时茅以升正在6号桥墩的沉箱里和几个工程师及监工员商量问题,突然一片漆黑,原来工地关闭了所有的电灯。此后,在茅以升的带领下,建桥的工人们冒着敌人炸弹爆炸的尘烟,夜以继日地加速赶工。1937年9月26日,大桥顺利完工,极大地方便了抗日军用物资的运输。

  1937年11月,南京派人传达了政府的指示,要求炸毁钱塘江大桥,因为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了,炸桥所需炸药及爆炸器材也随同来人一起运到了杭州。

  就在大桥被炸毁的这天晚上,茅以升立下誓言:“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大桥被炸毁后,茅以升带领着桥工处的所有人员迅速撤离,有关大桥建设的14箱重要图表、文卷、相片一并带走。在辗转途中,茅以升舍弃了很多家什,却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尽数保存下来。抗日战争胜利后,在茅以升的带领下,1948年3月钱塘江大桥修复完成。

  1950年,茅以升被任命为铁道技术研究所所长,同年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他当选为副主席。1952年,茅以升参加九三学社,后任中央副主席。同年在他的积极努力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组织成立了土力学小组,举办土力学学术交流和普及讲座。

  1955年,茅以升担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接受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两年之后,武汉长江大桥举行落成典礼。1958年,茅以升主持修建了人民大会堂。

  (选自《清华传奇》,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

  2.爱国科学家李四光:挑战“中国贫油论”

  1904年,15岁的李四光被破格选派去日本官费留学。在大阪高等工业学校留学期间,李四光学习刻苦,他常去留学生会馆听演讲,听报告,结识了许多民主革命家。1905年7月,李四光在东京见到了他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并参加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孙中山亲切地摸着李四光的头说,你小小年纪就参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当时,李四光年仅16岁。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归国,到武昌县花林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上台,李四光发展实业、造福人民、建设新湖北的宏伟计划已成幻想,他内心郁闷,陷入彷徨之中。1913年,李四光由官派出国,1918年获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李四光赴英国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在摆脱了国民党政府的威胁之后,1950年,李四光夫妇到达北京,受到热烈欢迎。周总理鼓励李四光协助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做好自然科学方面的工作,同时发挥专业特长与优势,把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主要责任担负起来。

  关于中国石油资源的远景,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不少地质学家抱着悲观的看法。

  经过实地地质调查,美国的石油公司工程师和一些大学的专家学者都认为,中国是贫油国家,在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石油。从此以后,“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作为地质学家的李四光,根据自己对中国地质的多年深入钻研,认为“中国贫油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预言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沉降带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他从构造地质角度出发,认为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而油田是储油条件特别好的地区。找油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提出扭动构造体系控油理论,并据此提出战略、战役、战术找油工作的7个步骤,坚信不论海相或陆相,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条件便可以形成丰富石油。据此,他率先提出“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摸底工作”,大胆建议并实施了我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为我国东部大庆等一系列大型油气田的发现铺平了道路。李四光的研究及其理论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广大工作者。正是按照这一理论,我国发现了大庆油田。随后,我国的石油队伍南下,沿新华夏系沉降带向华北、江汉和北部湾推进,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这些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李四光以其精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为我国甩掉“贫油”帽子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选自2013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shouchaobao/207891.html

作文素材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新ICP备18000016号-1

Powered By 作文素材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