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我们一家决定到井冈山去,为的就是一睹革命摇篮之地的风采。能到革命的摇篮井岗山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我们兴高彩烈地坐上了去南昌的火车。当晚睡在卧辅车箱,随着滚滚的车轮声,我的思绪早已飞向那令人神往的革命圣地——井冈山了,梦见了井冈山的山山水水,听见了黄洋界上的隆隆炮声,看见了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
终于到了,井冈山四周高,中间低,就象一个大大的井。我们来到了第一个景点: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发生地——黄洋界哨口。黄洋界是井冈山的标志,海拔1300多米,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扼守井冈山的五大哨口之一,它坐落在江西宁冈的南面,茨坪的北面,山下登此哨口仅两条小道,大有“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现今,黄洋界哨口还保留了当年红军的工事、营房。站立在黄洋界哨口当年的工事前,七十六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一幕腥风血雨的激战,仿佛映入眼帘。正是在这里,红军以不足一营的兵力击溃了敌军四个团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军事根据地。毛泽东闻讯后,欣然吟写了《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讴歌了井冈山军民团结战斗取得的胜利。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山颠,如今已听不到隆隆的炮声,只有阵阵的松涛声伴着游人的脚步。在山崖边,一门仿制的迫击炮及一些按原貌恢复的滚木垒石,静静地诉说着当年战斗的艰辛与残酷。1928年8月下旬,湘赣国民党军在得悉井冈山红军主力下山之后,立即组织了4个团的兵力,向黄洋界逼进,企图一举捣毁井冈山红色革命根据地。当时井冈山上兵力极少,守卫在黄洋界的红军只有三十一团一营的两个连,每枝枪只有三至五发子弹。守山军民得知敌军进犯的消息后,凭借黄洋界天险之势与敌决战。他们昼夜不停地在通往黄洋界的两条小道上,布下了“竹钉阵”、“竹蓠芭障碍”、“滚木擂石”、“布满竹钉的壕沟”、“石筑的射击掩体”五道防线,与国民党军四个团的兵力展开殊死的血战。8月30日上午,战斗打响了。根据地军民在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等指挥下,凭险抵抗,击退敌军的多次冲锋。下午,敌军不甘心失败又集中大量兵力发起进攻。关键时刻,红军战士把以前从敌人手里缴获后在井冈山红军修理厂修理的一门迫击炮抬到黄洋界上,向敌军发射了三发炮弹。当时只有三发炮弹,开炮后有二发哑弹,只有一发响,且就是这一发,恰好击中山下的敌军指挥部。敌军原以为红军主力已下山,忽见红军有大炮轰击,便认定红军主力已返回井冈山,吓得魂飞胆丧。当夜,在云雾弥漫之下,敌军全部逃之夭夭,不敢再犯井冈山。
在黄洋界还留有一段当年井冈山军民从宁冈挑粮上井冈山走过的小路,毛泽东、朱德都曾在此留下他们的足迹。一九二八年冬天,为了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解决井冈山根据地军民的吃粮问题。当时挑粮是红军一项经常性工作。他们挑粮的路有五、六十里,蜿蜒崎岖的小路在我们现在看来,就是空着手走一趟,也要费一番力气。
那时,红四军军长朱德已经40岁的人了,但朱德和战士们一样吃苦耐劳,过着简朴的日子。战士们都想到朱德晚上常常整夜地计划作战的大事,又经常起早摸黑,生怕累坏了他,有个战士便悄悄把军长的扁担藏起来。朱德知道后,又找一根扁担,还用红漆在上面写上“朱德记”三字,他还经常把体力不支的战士请他坐在他的马上歇息一下,自己则挑着扁担,跟在队伍后。一个老汉见是红军军长,赶紧让路,谁知,朱德却要帮他分担一些粮食,老汉说什么都不肯。两人正拉扯着,后面来了一个孕妇正送粮来了。朱德见了忙拦住,说也要帮她分担一些。就这样,朱德从孕妇和老汉担子里各挑了50斤粮,还在路上有说有笑的。朱德真是个助人为乐的、吃苦耐劳的人。
站在井冈山的山峰上,回忆刚刚游览的几处名迹,我心绪不能平静。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小学生的我,永远不要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我能做的、唯一要做的就是奋发图强!
【 网www.shenhai5.com 】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xiaoxue/sinjzw/141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