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记得2002年的崔永元,是因为他在抑郁症与失眠的困扰中突然离开了《实话实说》。
“当时做《实话实说》非常偶然,他们找不到好人。我比他们找到的人多少强一点,就我做了。我做了6年半。在做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好人。”不久前,崔永元向记者剖析他刚开始主持《实话实说》时的心态。
不过后来,他开始发现,“我要和好人告别了。因为当你在场面上做事,你必然要应对或者应付。你得知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你得会写报告,你得会回答你的上级、你的同级、你的对手的质问。我发现我的为人越来越圆滑,已经跟我做人和我父母对我的要求越来越远了。”
也就在2002年,他开始筹划做些其它的事。“我的心理医生说你喜欢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他想到了电影,还有历史。
随后在央视播了5年半的《电影传奇》,是从小痴迷电影的崔永元转向口述历史采集者的开始。“为了做节目,需要采访老艺术家。很快,两三个月后我们就觉得原来的采访方式不行了。我们当时很功利,这个导演拍过哪几部电影,演员演过什么,够节目用就行了。但是他们坐在摄像机前实际上滔滔不绝,讲很多与电影相关或者无关、完全是自己人生经历的事情,特别打动我们,我们忽然觉得其实它是历史,而且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电影的历史,它是人的历史,一个社会的历史。”崔永元让老人们撒开了讲,讲他所经历的时代,历史事件,以及风暴,“我们开始学习口述历史搜集的方法、分类、考证方式,整个团队陷了进去。这是一个很大的深坑,本来5块钱能干成的事,一下变成5000块钱了。”
8年后的今天,他们已经采访了3500个人,其中大部分年龄超过了80岁,90岁、100岁的大有人在,收集的口述历史影像和纪录影像分别都超过了200万分钟,历史老照片也超过300万张——数字还在不断更新,因为采访每天都在继续。
这些事情当然不都是由他一个人完成的。他成立了一个公司,叫“清澈泉”,原来是在央视的体制下做“制播分离”的尝试,做了《我的长征》、《小崔说事》,渐渐地整个重心都转向了口述历史采集、整理。
“从2002年到现在,花了一亿两千万,没有花国家一分钱,这就是‘清澈泉’。所有的款都是我和我的团队厚着脸皮筹来的。”尽管这样,他们的团队自4月份开始就停发工资了。他们的钱大部分都用在建立实体的资料室与在线的数据库上。为了长久地保存,所有的影像资料都要数据化,“这些资料不仅是对我们有用,未来的研究者、历史爱好者都能很方便地查询”。
小崔的理想是,建一个口述历史博物馆,人们登记证件便能进馆查询、借阅,“学生们能写出很好的论文”。
崔永元和他的团队做了很多似乎应该由研究所来做的事情:从日本搜集各种侵华战争时期出版的老画册;重金从美国购回50分钟的滇西抗战影像;一些重要的历史亲历者,他们愿意花一两年时间去说服他接受采访,即使这些资料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都未必能够公开。
崔永元把他们做的事比喻成“给后人留下一个千百年后还能跟先人内心对话的机会”,“于丹的《论语》心得为什么火?是因为没有孔子的采访。如果《见证·影像志》一天一集孔子的采访,谁还听《论语》心得啊?”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sucai/minrengushi/267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