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爱书,早在牙牙学语的岁月里,偶然从家中偌大的书架上拿起一本古色古香的线装书,那时尚还不知扉页上那苍颜灰发的老者为何许人也,只觉得他看起来极为亲切友善。爸爸手指着封面上那两个铅字,教我大声读道:“孔子。”
那时候的我,只是单纯地觉得这名字有趣,无意中,却已把这两个字刻深深印在脑海里。
后来稍微长大些,才从书中知晓他的身世。
孔子名丘,出生在两千年前群雄称霸的春秋乱世。三岁丧父,随母亲移居阙里。幼时嬉戏就“常陈俎豆,设礼容”。尽管家境贫寒,却仍旧立志于学,三十多岁时已然博学多才,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穿越历史的长河,我仿若可以看到他在春阳和煦时,数卷竹简育桃李;在秋窗冷雨夜,两袖清风写春秋。
我明白,他的抱负不仅于此,然鲁国国君却让他频频失望,于是他弃官离鲁,带领众弟子开始长达十四年之久周游列国的生活。彼时他五十五岁,先后停驻十多个国家,然而自己的才能却始终得不到淋漓尽致地施展。最终在近古稀之年重返鲁国,虽被尊“国老”,却仍不得重用。
官场失意壮志难酬,本该一筹莫展借酒消愁。然他却不曾向命运低头,调转方向昂然向前,培养桃李满天下,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不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在历经磨难困顿后,依然笑面人生,将生命价值推向更高的山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了解了孔子的生平事迹,我满怀敬畏之情,再次翻开《论语》,轻轻吟诵那些凝练的语言,越读越觉得意味悠长。书卷中处处透出一种穿越两千年历史仍然掷地有声的铿锵,这是多么有力度的思想呀。模模糊糊地,我仿佛看到了他漫步泗水河畔,临水沉思,低吟“夫水者,启子比德焉”;看到了他立身私人学堂,孜孜不倦,笑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看到了他孓然立于河边,感慨万千,轻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原来那些温良恭俭让,都是在历尽人生百味后,才酿成的一盏清茶。任凭岁月更叠,即便历史这片大海经历数次潮涨潮落,这些有力度的思想,仍一代代被世人奉作行为准则,成为在狂风暴雨之中不倒的舟船。让世界不得不深深折服,甚至有美国哲学家高呼“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从他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仁”“礼”,不仅仅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那个走遍四方的让自己儒家思想传承至今的学者,我们学习他的更是不想命运屈服的傲然和勇气。在他之后的迁客骚人鲜有这种坦荡,很多遇到困境的人只会忧谗畏讥,感极而悲,最终在怨词愁诗中终了一生。而孔子,纵使不受重用怀才不遇,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却可以传承自己的才华,被命运打磨之后,竟成为了一股清泉,容纳一切,净化一切,再多悲痛也将悉数淡忘,不曾埋怨坚持理想。他的言论集《论语》传承两千年,至今仍滋润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也磨练成水一样处变不惊的个性。
穷且益坚,正是因为中国人传承了这种勇气,才能在两千年后的近代中国,受尽各种困难,遭遇各国侵略者的凌辱践踏,依旧咬紧牙关,勇往直前,终究重新让新中国这只雄鸡摆脱“东亚病夫”的骂名,并以仁爱之心对待过去的敌人,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
紧握《论语》,放眼望去,恍然明白:
——只要不向命运低头,就能攀向生命的顶峰。
——孔子,谢谢你,让我明白这一切,让我成长,让我无畏。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gaozhong/gyzw/280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