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中考历史试题以立德树人为鲜明导向,体现历史学科在育人方面的价值。试题有效贯彻课改理念,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历史学科素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落实统编教材,体现国家意志。试题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从现实的角度理解历史,同时寻求现实问题的历史解释。试题形式多样,设问具有一定开放性,内容彰显北京特色,传承古都文化,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首都文化的认同感。
在当前防疫背景下,历史试题适应特殊形势的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立足历史学科主干知识,考查基本能力,为不同层次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考查出学生真正的学业水平和学科素养,展现出学生的学科自信和个性特点。
一、坚持正确导向,彰显历史学科育人功能
1。多角度、多层面考查中国历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试题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考查。通过展现中国古代汉字演变、治国方略、民族交融、中外交往等重大成就,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认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体会中华文明对世界历史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试题充分挖掘国家统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疆域和主权等内容的教育功能,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试题选取了中国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近代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建国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等史实,使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2。选择古今中外劳动理论与实践素材,考查劳动素养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试题以古今中外的劳动理论、劳动实践和成就、劳动精神等素材,重在引导考生领悟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道理,激励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例如,通过总结中国古代科技著作的成书过程,引导学生传承“天道酬勤”的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通过再现瓦特改进蒸汽机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劳动实践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生价值;通过阅读马克思的论述使学生认识劳动的作用;通过分析劳模评选的社会效应,培育敬业奉献精神。
3。融通中外历史,培养国际视野
试题选取世界从古到今发展的典型成就,建立古今中外历史之间的关联,引领学生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例如,通过世界近代思想解放和法制建设等内容,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通过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考查让学生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二、贯彻课改精神,渗透历史学科素养
1。紧扣课程标准,突出主干知识
试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立足主干知识,考查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例如,试题选取了张仲景、唐太宗、孙中山、毛泽东、甘地等重要历史人物,认识他们在历史上作出的杰出贡献;选取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新文化运动、一五计划、十月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认识他们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2。创设问题情境,聚焦能力考查
历史学科素养集中体现为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通过合理创设学术情境、学习情境、生活情境和社会情境,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发展能力。
例如,试题多次引用学者观点,创设学术情境,采用多种设问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或解释。联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创设学习情境,在考查内容和学习方式之间找到契合点,体现学法指导。通过借助一系列重大工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点话题,创设社会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学以致用。
3。打破知识边界,体现融会贯通
试题着重体现学科内、学科间和学段间的知识与能力的内在联系,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科内的综合方面,试题的整体着眼点放在一些框架性的知识结构和一些大的历史发展脉络上,无论选择题还是材料分析题,都能体现出知识跨度大、涉及领域广、综合性强的特点。选择题注重历史知识的有机整合,构成历史骨架。材料分析题以清晰的主题为线索,构成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网络。
学科间的综合方面,试题关注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适当体现与语文、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之间的融通。例如,试题多次选取历史地图,考查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
学段间的综合方面,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九年学习积累,尤其是长期形成的阅读能力和广阔视野。重视考查从各种类型的材料中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引领学生将阅读作为生活的常态,涵养身心。
三、回应热点,关注疫情,鉴古知今
试题对当今社会关乎人类发展和中华民族发展的重大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引导学生从现实的角度理解历史,同时追根溯源,寻求重大现实问题的历史解释。例如,对人类抗击疫情这一重大问题进行正面回应,从中国古代的防疫经验、科学在防疫中的作用和新中国的防疫成就等角度,引领学生结合主干知识加深他们对抗击疫情的认识,最后用生动鲜活的素材,通过开放性设问引发学生对人类抗击疫情的理性思考。同时,从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等方面设问,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对于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作用。使学生意识到历史虽属于过去,但可以服务现在,鉴古而知今。
试题借助时政热点,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点去解释、解决现实问题。例如,选取了“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我国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等时政热点,并联系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引领学生关注时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彰显北京特色,传承古都文化
1。以学生实际为基点,搭建展示平台
试题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展示平台。试卷图文并茂,材料形式多样,包括文字材料、文物图片、地图、历史照片、漫画、数据图表等,从多角度提供充分的历史信息。试卷材料通俗易懂,学生易于理解。试题具有选择性、开放性、探究性,有利于学生展示自信和个性特点。
2。以社会实践为情境,感悟古都文化
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京味文化是首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北京市要求通过实施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初中学生“宽”向发展的目标,注重实践应用,在考试科目中加大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查力度。
试题深入挖掘北京的地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北京文化、宣传北京文化,将北京特色与考查内容紧密结合。例如,北京朝阜路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轴线相互结合,一条横贯东西,另一条纵贯南北,共同支撑起北京老城的文脉骨架,在朝阜路两侧,密布着元朝以来类型多元的历史文化遗存,体现了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并存。
试题创设了朝阜路社会实践考察活动的情境,设计了规划路线、主题研究、感悟文化、成果运用等活动环节,呈现了地图、图表、文字等多种形式的材料,使学生“触摸”身边的历史,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学生在完成试题的过程中,不仅要迁移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材料,还要将三年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的能力和方法加以运用,体现实践育人的价值取向。本题开放性较强,既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标准,又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要求学生对朝阜路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对北京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edu-news/zhongkaonews/285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