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或英国读博士,需要几年?
美国当然最好了!其次是德国、英国,再次是法国、日本、加拿大、以色列、意大利、澳大利亚、荷兰、瑞士,然后才是北欧国家和新西兰、比利时、西班牙、奥地利、葡萄牙。
去英国和美国读博哪个更好一点
先从申请说起。欧洲的PhD的funding来源往往会对身份有要求,也有少数运气好的可以拿到赞助oversea的。这两个身份的学费区别太大,以Imperial为例,UK博士一年学费4K胖,很少有公司或导师有项目赞助oversea学生,大多数留英PhD要么通过留学基金委的国家公派付生活费,申请肯定激烈,留美funding问题就好很多。我现在的Georgia tech每个PhD都能保证有funding,我们系直接保证五年全职RA,前提是你能进来。我觉得倒不是因为美国学校好太多,实在是因为中国印度申请人太多。相比之下录取难度大,但进来的钱都好说。再说说研究和学习。英国的做法是PhD第一年就要着手准备博士论文题目方向,由于英国要求有硕士学位才可以读博,时间自由,不需要去上课程。论文压力全看组的风格。但一般两篇顶级文章就是不错的博士了。美国这边时间一般五年到六年,比如我们要修24到36个学分的课,基本就相当于又读了个master。对于没有研究基础的直博学生也是好事,但对有master的确实有些浪费时间。一般top学校都有相当难的qualify考试,有得花时间准备。等博士论文开题,大多数PhD工作都是conference driven,不等老师提醒都不会去想毕业论文应该是什么。但做的时间长,也未必是坏事,效率上相比可能会差些。很多PhD如果自己不主动的话,并不一定能花更长的时间做更精尖的成果出来。因人风格而异。同时funding也会影响研究。英国的一个PhD的funding一般是三年到四年,proposal是入学的时候就订好的,所以方向基本不会大变。这点美国就不好说了。美国的funding大都是教授一起申,这就导致极端情况下,拿什么funding就得做什么事,小方向换两三次,大方向中途改不是没有可能。更有极端的因为funding得换导师。PhD都是很专的方向,也会影响自己追赶或者超越state-of-art的工作。好的PhD应该规划好自己的工作,有主见保持共通,尽量小的受此影响。关于两边水不水的问题。我觉得我待过两个学校和实验室专业都是世界顶级,差不多相当。重量级研究两者也相当。美国的亚裔稍多,这个群体更勤奋。说说毕业。想从事学术的。热爱研究的PhD来说,有了前几年的基础,第四年第五年都是论文非常高产的时候。但这点对英国PhD就有些尴尬。高产期都已经到post doc阶段了。由于现在top学校里post doc申请也水涨船高,导致了时间更长的美国Phd手上相对有更多文章,略有优势。看专业看国内环境。我在的EECS美国机会太好,IT大公司研究院总部基本都在美国,英国毕业生来美国的也大有人在。中间实习机会美国也多。其他专业我不了解,总体美国国家大,经济更稳定,机会稍多。但想回国的,我不觉得有太大差别。英国的伦敦和小镇不要太美!居住生活安全,大城市里如伦敦,小城市基本靠腿就行了。周末累了想散散心,坐个火车10胖去剑桥跑个来回,或者早上懒觉起来去Brighton海边吹吹风吃个饭,天没黑就回到家了。英国到处都是有爱的人。
在美国和英国读博士,究竟有什么差别
英美两国作为留学申请的热门国家,两国在高等教育体系方面各有千秋,对于想要出国读博的大多数申请者而言,到底哪种培养模式更加适合自己?简单对比一下英美两国博士申请以及学习的情况。理论来说只需要三年的时间即可毕业。在学校注册并学习九个学期(九个学期正好是三年)后就可以申请博士答辩。三到四年就拿到博士学位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读博的同学理论上至少也得五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学业,2. 录取及申奖的差异在英国读博,申请到全奖或者半奖的可能性很小,加上现在欧洲经济危机的影响,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就更少了。这个也会根据学科的情况,以及学习时间的长短等因素而不定。文科专业很难申请到奖学金。大多数的博士申请成功者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学校的奖学金资助。博士的offer就意味着学费减免,很多英国的学校会需要申请者提供一份博士期间的研究计划书,以阐述未来几年内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实施计划。而在美国的博士申请过程中则鲜少会出现这样的硬性要求。3. 培养模式的区别英美读博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两者的培养模式。英国的高校充分信任被录取的学生的知识储备,基本不再需要专门上课。入学之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改毕业论文提纲,美国的高校则普遍要求所有的博士生(无论是否拥有硕士学位)都必须在前两年上满规定学分的课,然后才能在第三年着手准备论文开题等事宜。英国的博士生活相比而言可能更加‘自由’一些。这句话可能更加符合英国博士学习的一种状态。导师不会告诉你该做什么,会使导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比较深入。
读博士去哪个国家比较好啊?
就教育质量来说,美国当然最好了!其次是德国、英国,再次是法国、日本、加拿大、以色列、意大利、澳大利亚、荷兰、瑞士,然后才是北欧国家和新西兰、比利时、西班牙、奥地利、葡萄牙。但是如果还要考虑费用,那就首推澳大利亚了,其次是新西兰、加拿大,再次是北欧国家。
本科毕业后打算去英国读硕士,然后再去美国读博士,时间上该怎么安排?
是不是一被录取硕士就要开始着手博士申请呢?因为博士申请同样复杂,还要考虑被拒绝后其他院校的选择,注意同时读硕士的成绩也要保持在3.5左右最好。申请英国的硕士是不是只能申请研究型硕士,不能申请授课型硕士?博士同样有授课型和研究型2种,因此你读硕士时候的选择,会影响你的博士申请,如果你想做授课型硕士,那么你应该很难申请,你硕士文章很少。
“我为什么放弃美国,要来英国读博
在赴英留学大军中,博士研究生群体由于人数较少、曝光度不高,以及英国教育体系高品质的口碑不胫而走,在英修读的中国博士生人数也在逐年稳定增长,英国经常被拿来与美国比较,两个国家究竟哪个更适合读博始终是留学生热议的话题,有人认为英国博士学制短效率高,也有人指出英国读博的难点在于奖学金申请;毕业后英国的就业前景也不如美国,正在或曾经在英国修读博士的中国留学生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学制短环境好但一样有烦恼除了少数三年就能毕业的优秀学生:英国的博士研究生一般为四年学制,打工、至少需要五年才能毕业的美国博士”英国博士通常第一年就开始在导师指导下,接受记者采访的学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英国博士在学制时长上的优势。以及英国学术科研环境相对宽松,这并不代表在英国读博就很轻松,在伦敦大学学院(UCL)读化学博士的阿秋在采访中说道。理工科博士从第一年就开始做项目,学校和导师一般不会强制要求上课,如果你对相关课程感兴趣,这些课程虽然有些是为本科生和硕士生开设的。但去旁听不同的课程“对开拓研究思路的确有很大帮助,我博士课程进入第二年,要从研究型硕士(MPhil)转为博士候选人(Ph.D. candidates)时”在寻找研究课题方面时遭遇瓶颈,正是一门在博士第一年曾经旁听的课程给了我灵感“他的不少博士同学都曾在选题时遇到过困难,在他看来是因为英国每个导师的课题组都不大。这就导致组内成员关注的研究方向都比较分散。有时候无法得到导师最及时、最专业的指导,博士生在研究开始阶段最需要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后进行指导,一来系里没有那么多来指导的博士后,二来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研究领域能对得上的博士后。在伦敦国王学院(KCL)读金融博士的小Y则对记者表示,自己每天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忙在看文献、找模型。读博基本没有工作日和节假日之分”有时面临如发表论文前进行最后修改的关键阶段,双休日加班加点到半夜的情况也是会发生的,导师的一封邮件将他花费三个月的心血取得结果全部推翻,这些并不影响我选择英国“奖学金与就业问题,是不少留学生在考虑赴英修读博士前最现实的顾虑,多位参与采访的学生均表示,英国的博士奖学金不好申请。毕业后留在英国找工作也不容易”尽管当初申请博士时曾考虑过这两大因素,但这些并不是左右他们选择英国的最主要原因。目前中国学生申请英国博士奖学金“中国政府公派奖学金,由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CSC)对博士生提供生活费和学费的补助,而英国方面的奖学金。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提供的国家奖学金,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的奖学金。以及一些企业提供的奖学金,在剑桥大学读机械工程博士的西西对记者表示。是我决定来英国的最主要原因。奖学金和就业并不影响我选择英国。也想在英国读博”中国学生就读经费与就业压力令现在一些憧憬英国博士生活的中国学子望而却步”英国是不是一个适合读博的地方,不少受访学生纷纷呼吁“不如关心如何充分利用在英国读博的时间”让博士生涯真正照亮未来的人生之路,小Y在向记者描述自己的博士求学经历时形容道,在英国读博是一场耐力赛,明年要提交的博士论文:建立在自己博士四年发表的三篇论文基础之上“在这四年之中需要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要贸然选择来英国读博,既然说是一场耐力赛。同样要求不要一下子发力过猛“
英国读博士要几年
因为出国读博士,一般都会需要4-5年的时间,所以英国大学博士学制还是比较受大家欢迎的,英国大学博士学制只有3年。许多英国学校都规定在学校注册并学习九个学期后就可以申请博士答辩。事实上也的确有不少人是在三年内攻下了博士学位。三年读博士”获得英国博士学位最短需要两年,理科学生可能会花两年半到三年左右时间在实验方面,然后就是论文写作,工科的学生在学期间隙的实习对毕业论文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实习做得不错,还听说过提前毕业的例子。对于文科学生,时间一般比理工科会长一点。英国读博士要几年?这个也需要看学生是否能在标准时间内拿到博士学位,而英国大学博士学位能否顺利到手,一大关键是自己的课题进行得怎样。虽然在英国大多没有明文规定对于发表论文的要求。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edu-news/international/386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