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留英女生:我为什么不回国?
英国卫生部4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29474例,死亡2352例。
从3月中旬开始,英国疫情的蔓延态势加速,查尔斯王子和英国首相约翰逊相继确诊。
应对疫情,约翰逊一改之前“群体免疫”言论,在3月23日晚上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封锁英国全境三周。
随着英国疫情日渐严峻,国境封锁,中国留英学生的疫情防护格外引入关注。他们的状态如何?中国援英医疗队提供了哪些帮助?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今日连线中国留英学生白桃,讲述她在英国的战“疫”细节。
“群体免疫”一出,留学生慌了
白桃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攻读媒体与新闻硕士研究生,该校位于英格兰东北部泰恩河畔,距离伦敦约500公里。
白桃去年12月16日回国,12月31日返回学校,彼时一切都很平静。
从今年2月中旬开始,英国出现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但那个时候,并没有留学生想着要回国。
直到3月12日,约翰逊提出“群体免疫”政策,留学生们开始慌了。
空无一人的街道
“约翰逊的这个提法吓到留学生了,回国潮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的。”白桃说,不过,约翰逊后来改变了政策,宣布“封国”三周,关闭所有没必要的商店,有警察从早到晚巡查。这些防控措施让留学生心里的焦虑缓和了许多。
白桃的父母起初和别的父母一样,催促她买机票赶紧回国,但看到有人在从英国返回中国的过程中感染的新闻,他们就不催了。“现在我待在学校宿舍不出门,做好日常防护,他们反而更放心。”
英国不管轻症,祖国医生来了
3月28日,山东派出15人工作组、携带17.5吨物资赴英,支援当地抗击疫情。
这则消息,白桃在留学生微信群里第一时间就知道了。群里有人分享通知称,3月29日,山东医疗队在线上直播指导如何做好疫情防护,并分享了直播链接。
山东医疗队直播预告截图
白桃提供的直播文字实录显示,山东医疗队详细介绍了科学防疫措施,比如如何做好消毒、如何使用口罩、中药在预防疫情中的功效等。
“听了之后,大家更安心了一些。”白桃说,在英国爆发新冠疫情之初,山东同乡会及时组建了抗疫医疗组,主要通过中医手段,为留学生提供医疗救助。
白桃表示,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不接受轻症患者,所以留学生有了症状也求助无门。非常时期,中国医生提供了关键帮助,有效治疗他们的症状。
留学生警惕性强,防疫物资够用
留在英国,白桃等留学生们的准备比较充足。
白桃介绍,大多中国留学生先后囤了两波防疫用品。第一波是从2月中旬开始,那个时候尽管英国确诊病例不多,但是中国的新冠疫情比较严峻,很多留学生囤货以防万一。
第二波是在约翰逊提出“群体免疫”政策之后,中国留学生被吓着了,疯狂囤货,英国人也开始抢购厕纸和洗手液。
几乎被抢空的货架
“我们囤的防疫用品包括口罩、洗手液、护目镜等,比较全。口罩、洗手液是为了日常使用;护目镜则是为了回国做准备的,虽然现在用不上,但是之后如果有机会回国,还是能用得上。”白桃说。
全球抗击疫情中,为什么包括英国在内的很多欧洲国家都在抢厕纸?白桃身边的英国朋友告诉她,他们前期以为新冠肺炎会造成腹泻,因为他们使用的厕纸都是中国生产的,又怕中国因为疫情迟迟不复工,他们没有厕纸用,所以抢厕纸成为疫情中的一大“景观”。
在英国,戴口罩真的好难
戴口罩是预防新冠病毒传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不过,白桃觉得在英国戴上口罩真的好难。
白桃回忆说,中国留学生前期戴口罩遇到很多歧视,遇见戴口罩的中国留学生,英国人会比出侮辱的手势,或者露出嫌弃的表情,捂住口鼻。
“最初,我们只好用围巾挡在口罩外面。”白桃说,随着疫情严峻,英国人逐渐改变了对戴口罩的看法,他们不会对戴口罩投来异样眼光。不过他们现在依然很少戴口罩,一方面是觉得戴口罩没用,另一方面是英国口罩短缺,无处可买。
3月25日,在户外散步的英国民众。图自镜报
白桃介绍,欧洲很多国家线下超市和药店没有口罩卖,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只有人生了很严重的传染病才需要戴口罩。他们还认为,得了传染病就需要呆在家里,不要出门,不要接触人,戴口罩出门会给人们造成恐慌。
“我戴口罩时也遇到过很善良的英国老太太,她很真诚的问我‘是不是身体不舒服’,这个是文化差异,很难改过来。”白桃说。
采访结束,白桃想托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捎句话,现在有个别回国后不遵守隔离规定的留学生,她希望大家不要对留学生这个群体戴上有色眼镜。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白桃说,她身边有很多同学辗转几十个小时不吃不喝、做好防护,回去都是很好地配合了隔离规定。而留在国外暂时不回去的人,同样也是在为抗击疫情做贡献。
(白桃为化名)
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edu-news/international/205739.html